译 者:赵行琪南方医科大学第医院
背景
临床上,肱骨髁上骨折是肘关节骨折最常见的类型,而且也是儿童接受肘关节手术的最常见原因。多项研究发现,1-14岁儿童中,肱骨髁上骨折发病率高峰在5-6岁,但这些研究并没有细致到具体的年龄分组。
此外,某些小样本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8岁以上的儿童中,男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发病率更高,而且骨折程度更为严重。然而,对于低龄儿童(年龄<2岁),目前尚缺乏相关肱骨髁上骨折发病率及治疗效果的研究文献。
低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来自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大规模队列研究,纳入年至年间因肱骨髁上骨折接受经皮复位固定和切开复位固定的患儿,年龄范围为1月龄至2周岁,共计例患儿,其中68例女童,34例男童,男女比例约为1:2,其中有2例患儿缺少详细的随访数据。
骨折分型及治疗
骨折的分型可参考约翰霍普金斯肱骨髁上骨折分型系统:经典型、外斜型、内斜型及高位嵌插型。
也可根据骨折移位程度进行改良Gartland分型:I型,骨折无移位;II型,骨折远折段后倾,或同时有横向移位,后侧骨皮质仍完整;III型,骨折断端完全移位,骨皮质无接触。
治疗方式可根据克氏针的固定形式进行分类,将纳入患儿分为两组:单纯外侧柱固定组,内外侧柱联合固定组。
疗效评价
研究人员将复位丢失定义为:手术前后Baumann角变化≥10°或者术后外旋比例(Gordon指数)≥50%。此外,研究人员还收集了34例患者打石膏后的X线片,并测量了肘窝处石膏直径与肘关节软组织直径的比值,即后矢状石膏指数,用以评估石膏的贴合程度,以及肘关节屈曲角度,即当肘关节完全外展时为0°。在统计学分析上,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方法。
上图为某患儿肘关节侧位X线片,其中A为后矢状石膏指数测量示意图,B肘关节屈曲角度测量示意图。
研究结果
在接受内外侧柱联合固定的46例患儿中,有5例(11%)出现了复位丢失,对比接受单纯外侧柱固定的55例患儿中,有20例(36%)出现了复位丢失,而且两组差异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
在约翰霍普金斯骨折分型分析上,82例(80%)为经典型,12例(12%)为内斜型,5例(5%)为外斜型,4例(4%)为嵌插型。按骨折移位分型方面,38例(37%)为GartlandII型,65例(63%)为III型,未发现IV型或开放性骨折。
在复位丢失风险评估上,单纯外侧柱固定组患儿较内外侧柱联合固定组高出4.7倍(95%CI1.6-13.8)。
在评估石膏贴合程度上,15例后矢状石膏指数≥0.20的患儿中,有8例出现复位缺失,而对应19例石膏指数<0.20的患儿中,仅有1例出现复位缺失,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研究人员认为小于2岁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中,女童的发病率大约为男孩的2倍。在骨折分型上,多数为经典型骨折,且伴有中度移位,完全移位的占比仅为10%。在治疗方式选择上,仅采用克氏钉外侧柱固定将会较克氏针内外侧柱联合固定高出约5倍的复位缺失风险。
因此,治疗小儿肱骨上髁骨折存在一定挑战,而且在术后石膏固定上要注意贴合,若贴合不充分,则会增加复位缺失的风险。
文献原文
MehlmanCT,DenningJR,McCarthyJJ,FisherML.
JBoneJointSurgAm.Jan2;(1):25-34.doi:10./JBJS.18..
福利